马来西亚华人史

林水檺、骆静山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马来西亚华人研究,马来西亚留台联总丛书之二。

目录

目录
作者简介
序(一)留台联总顾问:张景良
序(二)留台联总顾问:吴德芳
序(三)留台联总会长:饶仁毅律师
第一章 绪论 林水檺
1.早期华人与马来西亚的接触 1
2.华人南移的背景及移民类型 3
3.华人的政治活动 4
4.东马的华人及海峡殖民地的峇峇 6
5.华人的社会结构及经济发展 7
6.华文教育的发展 8
7.马华文学 9
8.华人宗教 10
第二章 华族南移的背景与动向 曾松华
9.导言 13
10.中国与南阳的交通 14
11.出洋与移民的动因 18
12.内在动因 19
13.外在动因 28
14.大规模移民的形态 30
15.移民的职业偏向及南移浪潮 34
16.结论 43
第三章 华人的政治意识与政治组织 崔贵强
17.绪言 51
18.华族移民的中国政治倾向 51
19.海峡侨生的政治倾向 60
20.战前的马来亚共产党 61
21.结论 63
第四章 战时马来亚的华人 蔡史君
22.前言 67
23.战前日人南来与华人的摩擦 67
24.日单进攻马来亚华人的反应 71
25.大检证与奉纳金——日本军政府初期的华侨政策 72
26.日本的军政目标与施政 81
27.华人的抗日运动 85
28.小结 87
第五章 战后大马华人的政治发展 陈剑虹
29.绪言 91
30.战后初期马来西亚华人对宪制改革的反应1946-1950 92
31.马来西亚华人与宪制运动的发展1951-1957 106
32.马来西亚华人与国内外的政治发展1958-1969 132
33.结论 132
第六章 东马华人的历史及其发展 饶尚东
34.前言 139
35.早期华人与婆罗洲之接触 140
36.砂朥越的华族移民 142
37.沙巴的华族移民 151
38.战后东马华族人口的增长 156
39.东马华族人口的籍贯组成 158
40.东马华族人口分布 160
41.东马华人的经济活动 161
43.小结 163
第七章 海峡殖民地的华人——峇峇华人的社会与文化 陈志明
44.前言 167
45. 峇峇文化与其社会的形成 169
46.殖民统治与峇峇社会 176
47.独立的峇峇华人 184
48.今日的峇峇社会与文化 185
49.结论 189
第八章 新马华人社会的阶级结构与社会地位流动(1800-1910) 颜清湟
50.阶级结构 201
51.阶级关系 207
52.社会流动 211
53.结论 218
第九章 大妈半岛华人经济的发展 骆静山
54.概说 231
55.早期的经济活动 234
56.垦荒时期的种植业 237
57.锡矿业的发展 240
58.树胶业的兴起 247
59.银行业的沧桑 252
60.侨汇与纳税 256
61.就业概况 259
62.独立后工商业的处境 268
63.入息的分配 273
第十章 大马半岛华文教育的发展 陈绿漪
64.(A)初期历史发展 283
65.十九世纪 283
66.1900至1941年 284
6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及成长 286
68.(B)官方政策 288
69.在英国殖民地政府的管制下 288
70.联盟政府执政时期 295
71.七十年代的发展 300
72.华教运动 301
第十一章 战前新马华文文学论略 杨松年
73.前言 327
74.1919年至1924年的新马华文文学 327
75.1925年至1926年的新马华文文学 330
76.1927年至1933年的新马华文文学 332
77.1934年至1936年的新马华文文学 340
78.1937年至1942年的新马华文文学 346
79结语 351
第十二章 战后马华文学的发展 李锦宗
80.新民主主义文学 365
81.马华文艺的独特性 365
82.战后初期的戏剧 366
83.战后初期的诗歌 367
84.战后初期的小说 368
85.战后初期的散文 368
86.战后初期的刊物 369
87.马华文学冬眠期 370
88.冬眠期的诗歌 371
89.冬眠期的戏剧 372
90.五十年代的副刊 372
91.五十年代的刊物 372
92.马华文学复兴期 376
93.爱国主义文学 377
94.马华文学低潮期 378
95.现代派文学的崛起 379
96.小型刊物的涌现 381
97.星马文学分家 383
98.六十年代下半期的小说集 384
99.六十年代下半期的散文集 385
100.六十年代下半期的诗集 386
101.六十年代下半期的文艺副刊 386
102.六十年代下半期的文艺刊物 387
103.六十年代下半期的文艺活动 388
104.七十年代的小说集 389
105.七十年代的散文集 390
106.七十年代的诗集 391
107.七十年代的合集 392
108.七十年代的别集 393
109.七十年代的文艺副刊 393
120.七十年代的文艺刊物 396
121.七十年代的文艺活动 397
第十三章 大马半岛华人宗教的今昔 骆静山
122.前言——被忽略的领域 409
123.历来对华人宗教的调查与统计 409
124.华人通俗宗教信仰的渊源—明清的民间宗教信仰和闽南人的淫祀 411
125.天后圣母与华人南渡 412
126.拓荒者的守护神和战神—土地神与关帝爷 416
127.慎终与追忆—从义冢,普渡到宗祠 418
128.促进团结的观音庙—青云亭和广福宫 422
129.九皇爷的来历—斗姆宫里的北斗星君 427
130.带发修行的先天教 431
131.佛法的传播—从极乐诗道佛教青年总会 434
132.道教的衰微和德教的兴起 437
133.不拜偶像的真空教 438
134.到处设立学校的基督教 440
135.不能深入华裔社会的回教 443
136.结语—华人宗教与华人社会 444
附录:1970年及1980年的人口统计表 451

序文
(一)留台联总顾问:张景良
自从一九五七年获得独立,尤其是一九七〇年土著主义勃兴以来,本邦的历史发展日益脱离旧的轨序,旧的社会架构在政治和经济潮流的冲击之下,正趋向解体;而传统的生活方式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也逐渐被摒弃。在这个急速变迁的环境中,华人社会的面貌已经大为改观,可惜在这四分之一世界以内,能够潜心研究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动向的历史学家,特别是应用华文写作的本地学者,并不多见。况且在本地偶尔出现的有关马华历史的著述之中,不是不够全面性或流于空泛,便是只能反映独立以前的史实。后者所描绘的华人形象和今天华人所具备的大不相同,今天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华裔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马来西亚土地的儿女,其中在马来亚独立以后诞生的大约占了四分之三。这个华裔社会面临了与独立以前华裔社会不同的挑战,也作出不同的反应,他们的活动正需要具有现代眼光的学者去记述,以便为后代留下一部信史。然而历史有它的分水岭,也有它的延续性。今天的华裔社会是本邦近五百年来历史发展的产物。由于它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处理这一段历史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何况目前重商主义的华裔社会,一反华人传统社会的常态,并不注重史料的保存和整理。所幸本书的撰稿人都能不避艰难地为这个意义深长的工作献出他们的心血,他们献身文化事业的精神真令人感佩。
回忆一九八〇年至一九八二年,当我担任留台联总会长的时候,当时的学术主任郑良树博士曾经发起集体撰写大马华人史,可惜这个计划进行不久便因郑学长半途离开联总理事会而没有结果。过了一段时期,在本人和诸位理事的敦促下,林水檺和骆静山两位学长毅然一起挑起重担,希望能够在留台联总的旗帜下,实现郑学长的心愿。他们修订原有计划,扩大征稿范围。在征稿的过程中虽然遭到意想不到的障碍,以致成书时间一再迁延,可是凭着牺牲小我和百折不饶的精神,他们终于完成这一项艰巨的任务,这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

(二)留台联总顾问:吴德芳
在我国华裔的历史过程中,如果说我们的祖先是创业者,我们这一代则是承业者。今天华裔所享有的幸福,乃得自先辈的牺牲和努力。
我们华族,在十九世纪哦从中国南来,开荒、拓域、定居、到落地生根,而成为马来西亚的主要社群之一,期间不知经历了多少的艰苦和辛酸,我们祖先的刻苦奋斗精神,足为新生代的楷模。
今日的我国华裔社会,因为所置身的环境迅速变化,思潮开始发生冲击,捍卫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呼声此起彼落,这种普遍的觉醒,对华裔社会的前途,是良好的预兆。《马拉西亚华人史》的出版,时机上真的配合得恰到好处,发挥了以古鉴今的作用。
虽然曾有一些英文和华文的书刊登载过关于我们华人史的文章,但毕竟是欠缺完整和系统化,使人无法对早期马来亚华裔的社会现实和精神面貌一窥全豹。《马来西亚华人史》所包含的史料,虽然还不够详尽,却也为我国华裔过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提供了一个轮廓,因此,出版这本书的努力,值得赞扬。
谨希望我留台联总,林水檺和骆静山学长以及其他从事历史研究的人再接再厉,进一步对充实我们华裔社会的史料作出贡献。

(三)留台联总会长:饶仁毅律师
这是一部交织着华人血泪的史书。
必须要指出的,出版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透过翔实史料的整理,为数百年来华人在这块土地上拓荒时所留下的史实作一完整的记录,也让我们后代的子孙籍此可以了解先民们用血用汗所扎下的『根』。因为我们确信,一个不晓得自己民族渊源的人将无法洞悉究竟从何处来?该往何处去?同样的,忽略了过去,就无法策励未来,更遑论将传统刻苦耐劳的美德继续发扬光大了。
过去的历史宛如一面镜子,清楚反映出我们上一代所走过的悲苦和艰辛的路,甚至是那些曾经失败或成功的都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但愿我们这些后来者能吸取宝贵的经验痛定思痛并加以深思熟虑,作为殷鉴,以X子孙世世代代的基业而奋斗。
这本书一共用了将近四年的时间始得以完成,里头的一字一句都是学者专家们潜心研究的成果,我们谨向本书的作者们致敬。同时,要感谢顾问张景良学长当年的魄力和远见,以及顾问吴德芳学长的支持。另外,对于能邀得沈慕羽先生为本书封面题字,确实使我们增光不少。尤其令人佩服的,是主编本书的林水檺和骆静山两位学长的毅力,使这本书不致胎死腹中。还有再要感谢莊锦和同学颇费心思的校对以及执行秘书胡兴荣协助编排和负责封面设计的工作,没有他们的热诚,这本书也就不可能如此顺利完成。
愿将这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为早期渡南海来的先民们作祷,同时亦为我留台联总成立十周年纪念献给华人社会一份最佳的礼物。

书评

avatar Lim Zhi Quan 2017年3月22日 在阅读了这本作品之后,我才深深地了解到我们的祖先远在中国漂洋南下讨生活实属不易。原先是因为战乱与天灾导致他们的生活困苦,更有被当时作... 详阅

读后感

cover
ma3lai2xi1ya4hua2ren1shi3
不详
1984年4月21日
繁体中文
483
请稍等,载入中……